新华社巴库11月18日电(记者郭爽 安晓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策略杠杆网,中国民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大数据实验室课题组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问卷调查,基于12427份有效网络问卷,围绕“中国公众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如何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主题展开研究。
这份《中国公众如何看待气候变化?2024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报告》在COP29期间举办的主题为“走向净零碳: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的《公约》官方边会上发布。
该报告有三大主要发现。首先,超过九成受访民众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86.2%的受访民众认为气候变化会对人类活动构成严重威胁。第二,八成以上受访民众对中国“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前景持有积极态度;超过半数受访民众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实现国际共赢合作。第三,超过75%的受访民众对于低碳环保的消费行为高度认可;六成以上受访民众愿意为减少碳足迹支付额外费用;超过80%受访者有购置电动汽车计划。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1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该研究报告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生动诠释,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大信心。虽然目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各种挑战,但中国的行动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强大依靠。(完)
蒋炳镇还强调,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价格一直由各省份自行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价格项目和确定价格水平。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价格项目数量、内涵以及细节上的巨大差异。在某些地方,价格项目甚至根据操作流程被拆分,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计费负担,也让患者难以理解,且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算法治理自2021年开始,三年间,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然而公众对算法的感知与治理要求之间仍存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