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间,冠盛股份(605088.SH)发布2024年度定期报告。根据公告显示,冠盛股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全国有正规投资平台吗,同比上升26.4%;实现归母净利润2.98亿元,同比上升4.8%;扣非归母净利润2.78亿元,同比上升10.0%;主要财务指标均得到大幅提升。
冠盛股份是专业从事汽车底盘系统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汽车零部件智造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总成、轮毂轴承单元等多个系列,产品覆盖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及产品竞争优势,公司已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的领军企业。此外公司还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抢先布局新质生产力固态电池的研发,随着项目量产进度的不断推进,公司有望打造业绩新增长极,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专注主业厚积薄发,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球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受到新能源车的崛起和传统燃油车的升级换代的催化,全球汽车产业对配件的需求愈发增强。根据长江证券发布数据显示,2015—202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从672.9亿元增长至2285.1亿元。中国汽配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化生产和成本优势,逐渐走向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头部地位。
记者了解到,相较国内市场而言,欧美国家没有汽车强制报废的概念,所以有很多10年、20年以上的老车,因此国际市场对配件需求较高,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建立良好优势。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美国售后市场体量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也接近3000亿美元,平均增速达8%。在全球庞大的市场规模加持下,从物流运输到售后服务,如何建立本地化的售后服务网络,成为企业出口成功的关键。
作为主攻全球汽车后市场零部件的领军企业,冠盛股份前瞻性布局零部件出海业务,凭借优质产品技术、一站式采购、全球化营销网络布局等竞争优势,在市场中抢占先发优势。公开资料显示,冠盛股份是国内少数能够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能够有效降低客户产品检测、技术沟通和谈判时间等采购成本。同时,冠盛股份不仅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拥有多支本土运营团队,还陆续在宁波、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设有多个形态的仓储基础设施,能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与更人性化的供应链方案。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极大地降低了公司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收入的多元性以及可持续性。
此外,根据华安证券研报显示,随着国内市场平均车龄增长,国内底盘系统零部件密集更换的爆发期即将到来,国内后市场的需求有望快速提升。冠盛股份凭借产品技术与渠道优势有望强化其国内商业化布局,真正实现海内外双轮驱动。除了专注海内外主业发展稳固业绩增长基本盘外,冠盛股份还通过对外投资设立固态电池合资公司,深度布局新质生产力转型,打造业绩第二增长曲线。
深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打造固态电池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固态电池凭借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众多投资者对固态电池的前景寄予厚望,相关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纷纷开展固态电池相关业务布局。
具体来看,金龙羽(002882.SZ)在互动易上表示,公司半固态电池已完成内部测试项目,安全性能达标。赣锋锂业(002460.SZ)也曾表示,公司已完成部分固态电池样品的送样,并与多家潜在客户进行测试和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冠盛股份在半固态电池量产进程中发展较快,公司正积极建设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产线,项目规划产能2GWh,正加速通过投产储能电池实现新质生产力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与市场热门的氧化物、硫化物路径不同,冠盛股份主要采用聚合物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在固态电解质等材料端独家研发、核心设备与第三方设备制造商联合开发,打造出的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寿命、性价比等核心优势。目前冠盛股份合资公司冠盛东驰已开始半固态锂电池的相关产品认证工作,逐步加速量产进度。
需要注意的是,冠盛股份在产品全球商业化落地中具备较强的渠道优势。通过其多年打造的全球智慧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全球仓网及本土化的服务团队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海外渠道建设能力以及品牌运营能力,进一步加速固态电池产品在全球的商业落地。此外,公司在准固态锂电池技术上已有技术储备,可适用于机器人、电动飞行器、电动乘用车等。值得一提的是,冠盛东驰团队目前正与机器人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初步业务洽谈对接,未来更多客户合作值得期待。
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全国有正规投资平台吗,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前景愈发清晰。未来,固态电池除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外,在储能、航空航天、低空飞行、智能机器人、特种应用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相关市场的逐步开拓,冠盛股份凭借技术优势以及商业化渠道优势有望加速商业化落地进度,深化新质生产力转型,积极打造企业第二增长曲线。